跳到主要內容區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學校介紹

01. 歷史沿革

本校校名由來,可溯及光緒32年(1906)於南京所設立的「暨南學堂」,由兩江總督端方所創立,民國16年在上海改名為國立暨南大學,抗日戰爭期間,曾遷到福建建陽,35 年6月遷回上海,而其設校目標即以招收海外華僑子弟為主,意將中華民族的道德風範和文化教育傳播到南洋等海外各地。

38 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原暨南大學師生即有在臺復校的要求,屢次透過僑委會與教育部溝通協調,從政治、教育方面著手提倡復校運動,然皆未果。迄至79年教育部始為緩和高等教育的入學競爭與平衡區域發展等目的,而有暨南大學設立之計畫。

本校以「誠樸弘毅、務本致用」為校訓,秉持「人文為體, 科技為用」之精神,體現中華文化「允執厥中,止於至善」的真諦。建校理念為達成強化人才培育、增進僑教功能、平衡區域發展和推展國際學術交流等目標,除基礎學術研究,更強調東南亞區域研究、產學合作及推廣服務、培育僑界人才等發展重點。

創校籌備

79年7月行政院指示教育部與僑務委員會研究暨大在臺灣設校的可能性,經研究,指出同時招收僑生、本地生,以達文化交流之效,乃於80年3月成立規劃小組,同年9月行政院同意設立「國立暨南大學」,81年1月30日成立「國立暨南大學籌備處」,同年2月教育部擇定南投縣埔里鎮桃米坑段為建校用地。

籌備處原於臺北辦公,籌建校園,83年1月南遷,借用省立埔里高中(現為暨大附中)辦公,之後陸續籌辦院系所設立及人員聘任等。

設校之初,校名原定為「國立暨南大學」,然考量在國際上不易與廣州「暨南大學」區隔,經教育部邀集各界人士討論後,乃於84年4月正式更名為「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並於同年7月1日正式成立。

02. 校訓

(1) 校名

「暨南」典出《尚書‧禹貢》「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禹錫玄圭,告厥成功。」,1906年清末在南京的暨南學堂及民國後在上海、廣州的暨南大學,以培育僑界人才為傳統及特色;本校承襲「暨南」之名,意為將中華文化傳播到海外各地,更為培養具國際觀的海內外優秀人才,特冠以「國際」二字並與廣州「暨南大學」區隔。

(2) 校徽

以暨南CHI NAN「C、N」字首,融合對稱循環的傳統紋飾及地球造型,代表僑界和國內,象徵僑教功能及海外支持、自強不息,襯托躍於地球上之中道精神,蘊涵設校宗旨、教育理念,與校訓「誠樸弘毅、務本致用」相呼應。

(3) 設校宗旨

  • 加強人力培育
  • 增進僑教功能
  • 推展國際交流
  • 平衡區域發展

(4) 校訓

誠樸弘毅․務本致用

誠樸以立身 弘毅以持志
務本以治學 致用以經世

03. 學院系所

設校規劃強調院系所設置以應用為前提,並循人文及科技兩大領域分別建構相關院系所,朝綜合大學的發展方向奠定基礎,此外也設有附屬高級中學,並持續因應國家政策,展現本校國際化大學特色及在地社會責任,增設調整院、系、所、班、組、學位學程。

(1) 人文學院 (College of Humanities)

人文學院包含人文及社會科學二大領域,強調人文與社會、理論與實務的結合,提供兼具專精與跨域科際人才養成的教育環境,以為國家培育優質的學術研究與產業人才。

(2) 管理學院 (College of Management)

管理學院為配合國內外經營管理之人才需求,積極結合國內外產、官、學、研各界,推動跨領域、跨科際、跨國際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具備瞻遠未來趨勢的前瞻力(Foresight)、應對未來社會環境變化及全球化的適應力(Flexibility),並據以提出可執行解方的分析力(Feasibility Analysis),使學生畢業即能與業界及國際接軌,持續自我發展,面對未來的挑戰。

(3) 科技學院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科技學院為培育學生達成理論與實務並重、創新與獨立思考、溝通表達與團隊合作、掌握國際趨勢及專業等核心能力,發展「通訊與多媒體技術」、「奈米材料及先進光電」、「防災科技研究」、「生醫科技與分析技術」及「有機光電及材料元件」等特色研究,並開設跨領域學程,學生也榮獲產業界、政府部門、各學門專業組織主辦多種獎項。

(4) 教育學院 (College of Education)

教育學院秉承「活力、關懷、均衡、卓越」之理念,呼應時代趨勢、配合國家政策,培育具備專業知識、人文素養、社會關懷與國際視野之教育學術研究人才及學校與社區教育工作者,更結合校內外教學資源與專業師資,培養學生具備跨領域、跨文化之視野,同時加強產、官、學之合作,融入跨域社群「深化在地關懷」,培養學生負有社會責任之認知,從多語言與多文化的深廣開展,到國際議題的研究與國際觀的涵養,擴展學生國際視野。

(5) 水沙連學院 (Shui Sha Lian College)

「水沙連」,不僅是清代時期對於整個臺灣中部內山地區的稱呼,從發展學觀點,也是臺灣400多年來,族群文化、區域發展重要的空間場域。位處於此的暨大,民國110年8月設置「水沙連學院」,冀望從區域發展的理論觀點,針對地域之中跨領域知識範疇與研究議題進行行動探究,進而建構水沙連地區的地方學知識內容。水沙連學院下設「地方創生與跨域治理碩士學位學程」、「美感教育中心」、「社會參與教育中心」、「體育健康教育中心」。

(6) 護理暨健康福祉學院 (College of Nursing and Health Welfare)

護理學院於民國112年成立,是本校新興學院,為實踐大學社會責任,本校於民國106年起,與在地埔里基督教醫院合作,透過國科會「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計畫」及「大學與地方政府合作推動地方人文發展與跨域治理計畫」、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埔基醫院的「埔暨合作計畫」等,為本院建立起厚實的健康照護與長期照顧之產學研究,及人才培育基礎,本院續於前述合作基礎上,進一步與埔基合作設立本院,以建立偏鄉健康照護及長期照顧人才培育之教育體系。

(7) 通識教育中心 (Cen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

本校設有「通識教育中心」,通識教育為大學教育的核心,通識教育中心負責提供暨大學生豐富且均衡的通識課程,亦規劃共同科目、通識講座、服務學習以及特色學程(生態城鄉、綠概念、東南亞)等課程與學習活動之發展,期望學生發展自我生命主體性,具備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優質公民素養。

(8) 語文教學中心 (Language Teaching Center)

本校配合僑教發展特色成立「語文教學研究中心」,透過優秀師資團隊支援全校英語文教學之工作,辦理各項英語活動,協助學生提升語文能力,冀望達成全英語教學空間之目標。

(9) 師資培育中心 (Center for Teacher Education)

本校設有「師資培育中心」,結合學校強調東南亞區域與海外研究之理念,持續培育優質的中等學校師資,強化教學專業知能,並重視原住民教育師資、僑教師資以及多元文化教育。

(10)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附屬高級中學

暨大附中學風多元,學生活潑熱情,學校強調「兼容並進,適性發展」,培育學生具備正向態度與服務熱誠,終身學習的認知與創新視野,長期在各領域競賽有突出表現,並持續強化學生學習成效,升學績效有目共睹,是一個極佳的學習環境。

04. 社區交流

(1) 暨大與921地震

民國88年9月21日凌晨1:47發生芮氏7.3級強烈的集集大地震,本校地處埔里盆地外圍,校舍受相當破壞,需費時復建。9月22日正逢本校88學年度開學日,為保障學生受教權,全校北遷暫借臺大、師大、政大等校復課。半年後,89年3月8日再返回埔里校區上課。暨大所在的埔里鎮受災嚴重,當然也造成本校入口的邊坡崩落,以及各建物非結構物與部份結構物損害,師生經歷沒水沒電、管線破裂與通訊中斷等震災惨況,是現今就學的同學們很難體會的經驗。震後學校進行邊坡整治與建物結構補強,本校綜合教學大樓外牆因震損而補強的鋼構,刻意漆上土耳其藍,正是在紀念這段歷史,或可稍窺當時地震災害。

(2) 城鎮環境運動

102年暨大水沙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連結埔里公私組織成立「埔里研究會」,透過問卷調查發現埔里人最關心「環境議題」。在環境營造方面,水沙連人社中心103年與18度c巧克力工房合作,推動埔里環境營造運動,總計19個里與社區發展協會,以及5所國中小學參加提案,草根行動參與可謂相當積極。至於空氣污染問題,水沙連人社中心103年除參與埔里PM2.5空污減量自救會活動,也連結資管系戴榮賦教授研發「空污微型感測器」與「在地空氣品質即時地圖」,搭配空污減量志工培訓,研發多項環境教育教案,如霾哥來了偶動畫、阿芙特村繪本等,成為全國民間空污減量行動的示範城鎮。

(3) 水資源維護

埔里地區以好山好水聞名,擁有豐富的水資源,含濕地、湧泉、瀑布、水圳及地下水等,不僅造就出礦泉水、紹興酒、茭白筍、造紙等水產業,也有許多洗衣池、水媽祖的人文地景。鑒於埔里水資源與地方發展的緊密性,暨大土木系教授群近年來與知名生態專家彭國棟副教授合作,積極投入烏溪中上游的水資源與地方社會發展課題之行動研究,也以埔里水資源作為基礎,開授許多「社區環境教育實作」、「水圳與環境踏查」的通識教育課程,建立學生對於水資源能永續利用的基本認知與行動能力。

(4) 科技導入,節能幸福筍

埔里,是臺灣茭白筍產業的重鎮,素有茭白筍王國美譽。這項特殊性的地方產業,因多數農友以高壓鈉燈光照調節產期,使得四季豐收,雖帶動埔里農業經濟發展,卻隱藏水資源與農廢再利用,以及因光照影響埔里夜間生態環境與生活品質的課題。如何促進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共榮,本校科技學院師生於108年在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支持下,優先選擇光照問題,遊說若干農民參與LED燈田間試驗計畫。階段性成果顯示:改用低耗能、低成本的LED燈不僅可節省3/4電費且不會造成巨大光害,對生態影響較小;農友期待試驗成功後帶動埔里茭白筍產業更大效益。另方面,科技學院團隊也針對茭白筍殼等農廢資材的循環利用進行研究與實驗,企盼協助地方特色產業轉型發展。

(5) 青年留鄉參與社區營造

早期由巴布薩族移墾的籃城社區,社區早年為求土地、水圳、物產的捍集,透過集英館的設置,學習武術保衛村莊,此武術文化,迄今業已百年。另方面,近年透過社區彩繪牆的繪畫,也呈現籃城早年務農的農業意象,其中更保留許多曬穀、打穀等農家技術。105年,一群關心農村土地利用與農業發展的暨大畢業生,進住籃城社區成立「籃城好生活」,討論青年進入農村的問題,期間發起共耕友善水稻公田活動,策畫插秧、採收、市集、冬至圓等系列活動,邀各界回顧籃城水稻與武術文化,和諧地串起人與土地的美好互動。嗣後更成立「穀笠合作社」,推動各項農村調查與農業契作的事業,探索青年留於鄉村生活、工作的可能性。

(6) 危機即是轉機,桃米生態村的營造

危機就是轉機!921大地震發生迄今已二十餘年,原本屬於典型的鄉村社區的桃米社區,在921大地震後,期間歷經「震災觸動社造夢想與學習、社區自主的試運作、社區組織的多元化競合、社造願景的整合與創新」四個時期,透過財團法人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積極協助輔導,桃米社區居民在地震後致力展開各項參與學習,配合原有豐富自然生態資源,及暨大師生陸續共同加入,在短短數年間逐步以「生態村」的社區總體營造理念,成功轉型為921震災社區重建的著名案例。近年本校沙連人社中心於104年與社區內各組織成立「桃米生態村社造協進會」,協助社區内跨組織議題研商與行動方案設計,於110年獲得農委會金牌農村殊榮肯定。

05. 校園美景

(1) 原住民保留地

本校注重原鄉及部落的發展,加強學生對部落文化的認識與植根,藉以保有族群特色與認同,民國104年於圖書館後方,規劃原住民環境教育場域,最初由種小米,陸續建構賽德克族傳統高腳穀倉、泰雅族竹屋及排灣族石板屋等傳統建築,形成與自然環境互相結合的特色教室,石板屋更入圍文化部第七屆公共藝術獎。

(2) 圖書資訊暨多功能大樓

於民國95年落成,主要為圖書館,有豐富的紙本與電子館藏量,也會不定期於館內辦理各式藝文特展,更有24小時開放的自修室,此外亦積極加入友校電子資源聯盟,與聯盟館共享各項資源,融合校史的介紹功能,營造舒適的閱讀氛圍,深化學術研究資源。本大樓還包含計算機與網路中心、語文教學中心,提供計算機與網路學術服務及支援,進行資訊教學設備的擴充及行政電腦化,以及協助學生提升語文能力。

(3) 體健中心

體育健康中心有多元之運動設施,含綜合球館、溫水游泳池及健身中心等,為體育課程主要場地,也是師生課餘運動休閒場所,此外,校內也有田徑場、壘球場、射箭場、迷你高爾夫球場等設施,提供學生多元豐富的運動體驗。

(4) 暨大行旅

暨大行旅坐落於優雅靜謐的校園內,以廣闊的草地迎賓,接待各界佳賓住宿,體驗暨大晨昏美景。

(5) 學生活動中心

學生活動中心提供社團活動及辦公空間,含演藝廳、多功能視聽室、暨憶光廊及社團專用空間等,配置有多處展演空間,給予學生社團、學術、藝文、慶典、集會等各類活動使用,提供學生良好的課外活動環境。

(6) 暨大大草原

來到校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校園內的滿片綠地,廣闊的草原連接綿延的山巒與無際的天空,各棟建築矗立其中,大草原也是最輕鬆愜意景點,閒坐、運動、拍照、打滾,眺望,享受這寬廣遼闊的綠意。

(7) 勵學坡

連接行政大樓與圖書館的通道,在兩側學院建築與濃密綠蔭的中軸線上,不規則對稱的道路串起求知動線以及校園記憶,學子們談笑著走向教室上課,一步一步在學習的道路上邁進。

(8) 櫻花林

每年2-3月,是櫻花盛放時節,校園內遍布台灣山櫻花與八重櫻、昭和櫻等,錯落在草原旁,千株櫻花盛開形成的花海與綠地相映成趣,美不勝收,每年的櫻花季活動,已是中部知名賞櫻勝地。

(9) 裝置藝術

校園除了多樣化的的生態美景,各式各樣的裝置藝術豐富校園景觀,在草原上有鹿、羊、穿山甲等可愛雕塑,傳遞保育野生動物的觀念;人文學院前的小丘上也豎立著具有律動感的黃頭鷺印象,形塑與環境同生共榮的美景。

(10) 日池月池

校園的日池、月池,以水循環再生利用與友善環境的棲地營造,引回收中水入池,營造生態池,既有宜人的景色,平時亦是本校師生進行生態觀察體驗活動的場域,實際體現校園環境管理生態循環再利用成果,兼具自然保育與學習的用心。

(11) 夜景

本校位處埔里鎮郊台地,遠離城市的光害,晴朗無雲之夜,身處漆黑寬闊的草原或空曠處,肉眼即可飽覽無數繁星點點。體察宇宙天文奧妙無窮的視覺饗宴,夜空不再遙遠陌生,讓人在浩瀚星海找到片刻寧靜。

06. 校園規劃

(1) 校園規劃

本校於民國84年正式成立,校園面積148公頃,座落於水沙連地區的好山好水中,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在校園格局上,也依據教學、研究、服務、居住與休憩等機能完整規劃,校園建築之基本配置,以連接行政大樓及圖書館之勵學坡為校園中軸,並以貫穿科技學院之徒步步道為副軸,而在環校道路之配合穿引下,興建主要建築物。

(2) 規劃特色

建築風格

校內建築風格以中式院落建築為基本格局,各建築外牆色彩力求調和,部分建築搭配中式斜屋頂,以與校地四周宏偉秀麗之山景呼應,興建校舍時,亦重視動線系統與現代化公共設施之配合,如:綠地大面積植栽及休憩空間、污水及垃圾處理設施等。

永續環保

本校自建校起即配置污染防治及資源再生設備,校園建築配合綠建築規範,高達89%綠化,復以本校校園森林與植被面積加總高達80%,整體校園所呈現之自然生態環境,已成為本校亮點,校園隨處可見黃頭鷺,各種鳥鳴啁啾,已是世界排名前3.2%的綠色大學,也積極推動綠能政策,建置太陽能發電設備,每年可發一千萬度電,在南投縣太陽能發電量排名第一,未來更將落實生態環境,維護暨大的永續校園環境。

07. 重點計畫

本校長期強調「平衡區域發展」的目標,研擬並執行教學研究計畫,以活化教學效能,並深耕在地,據以培育具備在地意識與全球視野之優秀人才。

(1) 高教深耕計畫

本校致力於提升教師與學生學習效能,於107年起執行「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本著「深耕水沙連.迎往東南亞」之核心理念,以五大發展面向分別擴展,包含強化教學創新、發展辦學特色、提升高教公共性、善盡社會責任、永續體制運營,如同本校校園美景櫻花五瓣意象,逐步建立開創前瞻的執行運作模式,與校務發展特色相應,實踐固本化、產業化、在地化、國際化四大目標。期能發展具地方實踐與符合在地需求、特色的課程,提升國際化學術交流與行動推展,透過全方位學生學習支持系統的協助,招收及輔導弱勢學生,策劃各類共學培力活動,並完善教學創新制度與辦法,厚實教師教學與研究能量,整合跨域資源發展本校教學多元特色,培育新世代優質人才。

112年執行「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第二期,以培育「應變致用之才」與塑造「多元跨域之士」為主軸,針對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兩面向規劃策略,另進行培育Σ(SIGMA,Sustainability永續發展、Information資訊溝通、Governance治理轉型、Multiculturalis多元文化、Accreditation認證增能)人才為目標。

(2) 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

本校自106年起,鼓勵相關系所針對水沙連地區水環境營造、鄉村產業發展、高齡照顧、偏鄉兒少教育等議題研擬USR計畫,深化並落實本校大學社會責任。此外,也關注偏鄉程式設計學習、新住民親職增能、原民文化與生計等多項議題,持續孵化在地實踐團隊,彙整相關成果並出版,未來仍將持續扣合高教深耕計畫政策推動,充實在地社會責任實踐團隊行動能量。

110年本校持續由課程、教學、學習場域等面向進行創新,進而關注在地議題,發展與地方結合的無邊界學習模式,更強化東南亞各國家的語言教學、合作交流、海外實習、志工服務等,積極推動綠色大學、東南亞語師資、東南亞導向之跨領域能力培育等目標。

聯絡資訊

  • 聯絡人: 林冠甫
  • 電話: 049-2910960 分機 4357
  • Email: kflin@mail.ncnu.edu.tw
瀏覽數: